听云观鱼

小论青鸾形象在歌舞剧《昭君出塞》中的象征意义

李老师的歌舞剧叙事性弱是天然的属性,是由特殊的表演形式决定的,毕竟不可能有大段的对白存在,化用中国传统戏剧中的象征表现手法就成为了必选之路。在中国戏剧中意象是一个重要的概念:意是内心的抽象,象是外在的具体。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,象则是意的寄托。在《昭君出塞》当中,青鸾这个符号在剧中以不同形象反复出现,成为了昭君的化身。从反复出现的《凤鸣》,到昭君手中飞不起来的风筝,再到青鸾舞者服饰的一点点繁复,作为昭君精魂的具象化,体现着昭君的蜕变。

青鸾,就是青色的凤凰。在楚人的世界里,凤是作为沟通天地、人神的灵鸟出现的。而且从神话中我们知道,青鸾这种生命浪漫执念,性格刚烈——青鸾舞镜,一奋而绝。同时在历史演变过程中,青鸾和西王母座前的青鸟形象又有所重叠,还赋予了它传递幸福佳音使者的职能。用青鸾来映射昭君的精魂,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。

人生的格局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——李玉刚

凤鸣一声哟  日出在荆山

凤鸣两声哟  剑戟归了田

凤鸣三声哟  四海过丰年

流芳千百世  而今说从前

在剧的最开始,借传说者的口,点出青鸾的和平使者身份。美丽的青鸾在混沌中化生,那么的美好,如梦似幻,又那么的弱小,羽翼未丰。年轻的女孩被迫离开家乡进了汉宫,所有美好的对未来的憧憬都被锁进了牢笼。反抗的精神、独立的人格被压抑到了极致,只剩心底的一点火苗。因着这一点火苗,不愿同流合污的昭君在汉宫里是孤独的,身体和精神都被困住。所以我们看到《宫怨》一折中,当昭君“我有泪,一滴一滴碎”的时候青鸾也只能无助的伴在身旁,同样象征精神的凤纹风筝始终没有飞起来过。

也正因着心底的这一点火苗,当呼韩邪单于来求亲的时候,凭着骨子里不成功便成仁的决绝,昭君找到了一条路,未来不得知,但必须要走的路。一个女子,离开故国,再不回头,这是怎样的魄力。但此时的她仅凭着胸中的那一点意气,只要离开那个宫墙高垒的牢笼,至于牢笼之外是不是另一个牢笼,她无暇顾及,只是要走。“汉土所厚,孤心深埋一粒流沙”。

这样的一条未来不可知但必须要走的路,只能昭君自己去走。强迫自己去看去听去融入去长大,直到领悟到了自己的使命和担当,不再被生活所胁迫,开始主动把控自己的生命。本来以为可以这样平稳地过完余生,命运却逼着昭君完成最终的蜕变。抱着必死之心的王氏阏氏在化解了两族恩怨之后,终于化身草原之母。楚地民歌《凤鸣》和塞外长调融合在一起,阿楚手中的风筝终于可以高高飞起,青鸾羽翼丰满,带领百鸟自由地飞翔在草原的上空。

我想李老师和王昭君能有如此的共鸣,都是源于骨子里那种庞大的一往无前的决绝吧。

在我写完结尾的时候,李老师正好也发了篇微博,纪念《昭君出塞》巡演一周年,4万公里,50余场。我想,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风骨。

评论(2)

热度(2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