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云观鱼

《昭君出塞》首演观后感之二
· ‌先生的音乐剧形式还没有定型,还在尝试着各种元素的融合,像这次的《昭君出塞》,音乐剧的元素更多一些,戏曲的元素减了不少。包括唱腔,唱词,都有了更多现代的痕迹。像《桃花鱼》:我有泪,一滴一滴碎…多现代的表现方式;像《化怨》,干脆用了美声的唱腔,歌词也是纯的现代风;像最后的《凤鸣》嫁接蒙古长调的混搭…在我的歌单里佛经可以与舞曲并存,京剧和摇滚也可以是邻居。我对这种以现代诠释传统的方式接受良好,我喜欢。
· ‌舞台极简,这点又有着浓郁的东方美学的印记,像中国画的留白,像戏曲的一桌两椅。对演员的要求极高,要能够驾驭住这么大的舞台,要用自身的气势和表演填满空间。《宫怨》《止戈》《尾声》 都有一个人在舞台上的部分:宫怨那欢笑闪回后的孤寂,尾声那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坚定都很完美,止戈部分略空,感觉在对局那剑拔弩张的气氛之后,昭君此时的心态格局还撑不满整个舞台。如果能再写实一点会不会更好?
· ‌青鸾,混沌和传说者:青鸾的形象在剧中反复出现,从反复出现的《凤鸣》,到昭君手中飞不起来的风筝,再到青鸾舞者服饰的一点点繁复,作为昭君精神的具象化,体现着昭君的蜕变。相比较混沌的存在就显得没有那么必要。传说者更像说书人的角色,更多的是起转场的作用。
· ‌看人还是看戏:如果是戏曲那样的传承,当然看的是角儿,看手眼身法步,看如何把熟悉的故事架构演到极致。但如果是一个门类的开创者呢?我想这也正是没有回归本我返场的原因吧。从始至终,先生只是昭君。他想让你看的是他对戏剧的理解,是对故事的解构,是逻辑的合理,是各种手法的应用,是象征的意义,是戏剧冲突的尖锐。所以不再是先生的独角戏,有了更多的群像,戏剧结构丰满了许多。
· ‌小小抓个虫:《对局》里霍去病的谥号是景桓侯,唱词好像是写成了景柏侯。
· ‌片尾彩蛋:我是威逼利诱带着我那直男老公去看的,他对先生的认知还停留在2010年。原本对我追星还有微词,看完全场以后老实告诉我:没看懂…不明觉厉…这两天什么话都不说了。

评论

热度(17)